明山信息社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这座记录了小人物生平的石碑竟成国宝,想青史留名此套路可以有

2021-05-16| 发布者: 明山信息社|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作者:M·辰(《曹全碑》,东汉)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件国宝是一座大名鼎鼎的石碑——《曹全碑》,现藏西...
万元投资

作者:M·辰

(《曹全碑》,东汉)

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件国宝是一座大名鼎鼎的石碑——《曹全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它与以往咱们说过的那些或帝王御笔题字、或记录历史重大事件的国宝级碑石有所不同,它上面既没有皇亲国戚的题字,也少乏重大历史事件的专述。它只是一块记录了东汉时期陕西郃阳县县令曹全的生平事迹的普通功德碑而已。

如此,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曹县长之功德碑何以就成了国宝级的文物?

这话咱得从头说……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

(拴马桩)

首先说什么是碑?

碑,古时叫“竖石”,它被竖在宫殿或庙堂前用来观测日影,相当于日晷的作用。

彼时,它也被叫作“拴马桩”,立在宅院门前供主人和来客拴马所用(上图)。

它还被叫做“木碑”:战国时期死者下葬时,人们将一种方形的木柱插在墓道中(方木柱的上端被凿出一个洞,做成辘轳),然后把绳子绕在辘轳上,缓慢地将棺椁放下墓穴。这个木制的辘轳就是中国最早的“碑”的雏形——战国时期用来下放棺椁的木柱,也叫“木碑”。

时间到了汉代,“碑”进入形成与发展期。早期的“日晷”与“拴马桩”已失去了昔日的功用,取而代之的是在竖石上刻上了纪念死者的文字,“碑”因此有了歌功颂德、纪念死者的意义。由此,“碑”就具有了碑石的文化,就有了“凡刻字之石皆曰碑“的说法。碑石文化就这样源远流长延续至今。

接下来说说石碑的组成

石碑通常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

1.碑首。碑首的形状有圆形或尖形等,上饰盘龙等雕饰。古时树碑立传者都是有身份地位之人,不同官阶所使用的石碑形制不同。如唐代严格规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阶方可使用魑首龟座(上图)形制的石碑等。

2.碑身。碑的主体,通常为竖长方形石。碑身分为“碑阳”与“碑阴”两面。碑的正面为“碑阳”,刻写正文;背面为“碑阴”。

3.碑座。安放石碑的底座,称作“趺”,有方形与龟形等;龟座的等级较高。传说龙王九子中的长子龙龟,力大无比且喜好书法,于是被指派背驮石碑之重任,也算是发挥所长,龟尽其才。

本篇主角《曹全碑》从形制上看其碑首、碑座都相对简单,说明它的主人身份地位一般(芝麻官一枚)。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

最后,说说碑刻的起源

中国古代碑刻有着悠久的历史,继甲骨文、金文(铜器上的铭文)之后,碑文就成了中国文字与书法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碑刻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石鼓文,即文字被刻在一个外形似鼓的石头上(非竖石),故名“石鼓文”。它被发现于陕西宝鸡,现藏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后,秦代石刻多为篆刻。到了汉代,由于隶书相比秦篆容易书写,故而隶书渐盛。作为文字重要载体的碑刻,此时在东汉也达到了兴盛的巅峰。一方面是由于冶铁技术的发明,使得刻石工具有了进步;另一方面社会厚葬之风的兴起,使得树碑立传成为了社会风尚,碑石石刻因此方兴未艾。

(《曹全碑》,局部)

了解了碑的来历、碑石的组成、碑刻的历史,最后回到本篇主题——《曹全碑》。

《曹全碑》碑高272厘米,宽95厘米,刻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距今约2000年。从碑刻史上看它属于碑刻的元老级,资历够深。重要的是,《曹全碑》刻好后不久便不明原因地被埋入地下,因此该碑出土时完好如新,字口清晰,是现存汉代石碑中少有的上品。

(《曹全碑》,局部)

《曹全碑》碑主曹全,是东汉灵帝时的郃阳县令,因为官清正廉洁、体恤百姓而深受民众爱戴,故当地官吏、乡绅以及百姓自愿集资为他刻立了这块功德碑。碑阳记述了其家世、战功(平定黄巾起义等)以及德政等生平事迹,碑阴则刻有当时捐款人的名单。

此碑因涉及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从侧面补充了史籍中的缺漏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曹全碑》碑拓,局部)

《曹全碑》最令人交口赞誉的是它独具魅力的碑文书体——汉隶。该隶书被认为是汉隶最美之典范,最杰出之楷模,享尽历代书法大家之赞誉与推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正所谓“行云流水,美女簪花,不足喻其魅丽流畅;飘逸风流,雅士衣锦,不足喻其品高娴雅”。

2004年,《曹全碑》入选《中国书法·隶书》邮票。

也正因此,东汉芝麻官曹全竟得以青史垂名、万古流芳——跟他本人有神马关系!(小人物青史留名之套路^_^)

更多精彩敬请大风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明山信息社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明山信息社 X1.0

© 2015-2020 明山信息社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